当前位置: 首页 > 热点 > 正文

纵横三国(重生之纵横三国)|今日精选

2023-06-12 20:12:14来源:互联网

坐困江东:三国雄主孙权,为何终生难以北望?


(资料图片)

在三国的历史上,孙权是一个既传奇又憋屈的人物。

说他传奇,是他还不到20岁就提领江东,硬是镇住了他哥给他留下的一帮骄兵悍将。后期还能跟曹操、刘备这些纵横江湖几十年的老油条打得有来有回。以至于开历史之先河割据江东,鼎足天下。

说他憋屈,是他终其一生都难以渡过长江,反而在合肥城下屡战屡败,白白成就了曹魏名将张辽的一世英名,还给自己落了个孙十万的外号。

那造就了孙权如此矛盾的一生的原因,又是什么呢?

老话说得好啊,人要想成事,靠的是天时地利人和。今天,我们就从这三个维度来分析一下孙权一生的成败。

孙权上台的时候,是公元200年4月13日。就在不久前,他的哥哥小霸王孙策被刺客刺伤,刚刚打下来的江东基业摇摇欲坠,眼看着就要分崩离析。

孙权就在这种情况下临危受命,接手了江东这个烂摊子,在周瑜张昭的辅助下苦苦支撑。

这个时候,乱世诸侯混战,第一轮淘汰赛已经结束。从淘汰赛中杀出来的乱世诸侯们已经开始进入了决赛阶段。就在前一年,公孙瓒、袁术、吕布同时落幕。

孙权继位的时候,总决赛官渡之战正如火如荼。此时,曹操、袁绍倾举国之兵,在黄河前线对阵,北方空虚。

此时对位于东南方向的江东来说是个利好,正是他们渡过长江,谋求淮南徐州的千载良机。甚至如果再冒险一些,可以派一支骑兵奇袭中原,挟持天子。

事实上,孙权的大哥孙策就是这么干的,只不过他出师未捷身先死而已。这两条路无论选择哪一条,对于江东来说都有莫大的好处。

如果选择出兵,去打兵力空虚的淮南地区,那么将会为江东在未来的乱世争霸中,抢夺先手。自古以来,守江必守淮,割据南方的政权如果拥有了淮南之地,那么进可攻,退可守。

如果选择派遣骑兵抢夺天子,可以让出身寒门,自孙坚以来不被世家大族所看重的孙氏家族,获得难以想象的政治威望。

你看人家曹操,原来也被人家骂作是阉宦之后,没有几个大才愿意去投靠他。可等人家把天子拿到手之后,四方英才就汹涌而至。

此举还有一个好处,就是如果天子丢失,那么北方的曹操将会瞬间崩盘。中原就会陷入混乱,正是南方政权浑水摸鱼的好机会。

只是非常可惜,先一步陷入混乱的是江东政权。孙策死了之后,原来屈从江东政权的各方割据势力纷纷反目成仇,孙权足足花了八年的时间,在赤壁之战前夕才搞定他们。

而这八年时间,正是曹操消化袁绍地盘后方空虚的大好机会。

可惜啊,这唯一的战略机遇期就这么被错过了。

接下来我们再说一下地利,那就更糟糕了。

当时从江东北伐中原,有三条路线可以选择:第一条是从今天江苏地区,春秋时代吴王夫差修建的那条邗沟北上。但是这条河道由于连年战乱,年久失修,已经被堵塞了。

还有一条就是沿着荆州地区的汉江通道北上,经过南阳盆地,威胁曹操的首都许昌,后来关羽北伐就是走的就是这条道路,效果很明显啊,关羽威震华夏。

但是这条道路有一个很明显的缺陷,那就是进入南阳盆地之后,就没有水路可走,必须下船步行。可是在陆地上,江东的士兵无法跟北方的骑兵相提并论。

所以后来孙权派吕蒙偷袭关二爷,夺取荆州之后,东吴政权在这个方向毫无战果可言,再也没有重现关二爷威震华夏的辉煌。

所以,最适合江东政权的只剩下一条道路,那就是从长江下游。经过巢湖水道进入淝水地区,在淝水上游进入淮河流域,再从淮河进入颖水、泓水、泗水等中原北部河流,用水军威胁整个中原腹地。

但是这条路有一个明显的缺陷,那就是长江流域跟淮河流域并不是完全连通的,连接长江流域跟淮河流域的,是一个陆上要塞,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合肥。

江东要拿下这个陆地中转站,就无法用水军进攻合肥。必须要下船步战,孙权就是三番四次地栽在这上面,始终无法跨越合肥一步。

可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,如果江东政权上下一心,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。难道这么大一个国家,还拿不下合肥这一座城池吗?

可是,偏偏构成江东政权独体的顾、陆、朱、张四大家族对于北上中原并没有丝毫兴趣。

对他们来说,江东政权存在的意义,就是要保证他们自己的身家财产安全。北伐中原他们拿不到什么好处,只是白白成就了孙权的功业罢了,而为战争买单、出人出力的却是他们。

所以这些人在战斗中表现得非常消极,一旦战争进程稍微不顺,马上就是一片撤退的声音。

甚至有时候,就算是进展胜利,他们也不愿意继续拓展胜利的果实。

比如说吧,公元228年东吴和曹魏曾经爆发了一次石亭之战。这场战争,东吴再一次用了苦肉计,诱骗了大都督曹休,把整个淮南兵团诓进四面环山、易守难攻的石亭死地,被以逸待劳的东吴大都督陆逊一举歼灭。

这个时候,曹魏帝国的淮南兵团基本上已经报废了,如果乘虚而入,进入淮南,大有可为。

孙权孙权手下的将领朱桓就建议乘胜追击。可是,出身江东大族的陆逊却坚决反对。

白白错失了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。时也,命也。

李靖飞先生一路走好,你演绎的张飞已成经典!

澎湃新闻澎湃新闻官方账号

94版《三国演义》张飞扮演者李靖飞去世,终年65岁

​三国中若此人不死,刘备早就一统三国了,诸葛亮恐怕都不及他!

少不读水浒,老不读三国。每当人们提起三国里面的人物生平,都会不禁发出一声感叹,有的人纵横一生却是生不逢时。不同的人读三国会有不同的感受,有人会看见里面的尔虞我诈以及阴谋算计,有的人则会看见纵横四海的豪情壮志,还有的人会看见里面的怀才不遇。提到三国,人们最先想起的就是诸葛亮,因为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,跟随在刘备身边多年,也为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
刘备会得到诸葛亮这样具备远见卓识的人才,也是因为刘备此人较为宽厚,愿意任用人才。刘备的能力其实也很强,并且志向远大,希望自己能够成就出一番事业。他身为汉朝刘氏家族宗亲之后,很想光复汉室的辉煌,所以即便童年生活过得不是特别如意的他,也没有随波逐流,而是不断在为自己的理想而规划着未来的发展方向。因为镇压黄巾起义有功,所以刘备也因此渐渐走上了更为广阔的前程。

黄巾起义后,刘备的势力不断壮大,遇到诸葛亮指点后,他的事业也渐渐发展起来。后来也在诸葛亮的帮助下于赤壁之战后,先后拿下荆州、益州,建立了蜀汉政权。可是刘备还没有完全实现自己光复汉室的梦想就病逝白帝城,临终之际,将国家大事以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了诸葛亮。诸葛亮跟随刘备走南闯北历经风风雨雨,对刘备可谓是非常忠心。而后诸葛亮五次率军北伐,但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。

诸葛亮聪明过人,但也有犯糊涂的时候,正是因为他在北伐期间犯了很多低级的错误,才导致触手可及的胜利最终被其亲自葬送。众所周知,诸葛亮启用马谡是他北伐过程中犯下的最大的错误。马谡此人虽然对军事有自己的见解,但是此人的实际才能一般。刘备在临终之际也曾告诫诸葛连此人言语浮夸,不可堪当大任,希望诸葛亮对马谡多家考察。可是诸葛亮却认为马谡在军事谋略上表现甚好,多次与马谡相谈甚欢到深夜。而在启用马谡镇守街亭的时候,结果马谡不听诸葛亮建议,导致街亭失守。

而在第四次北伐的时候,诸葛亮本来具有很大的优势,可是他却退兵了,令人感到可惜。如果法正这个人没有去世的话,或许三国的结局就会不一样。法正此人善奇谋,有人说诸葛亮在很多谋略上都不及他,要是此人没有去世,刘备可能早就一统三国了。当初刘备执意要开启夷陵之战,诸葛亮屡次劝阻都没有任何效果,诸葛亮便感叹要是法正在就好了,定能劝阻刘备不要冲动。

诸葛亮虽然是个奇才,但在任用部下这方面犯了大忌,如果是法正带兵的话,可能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,那么北伐也就不会失败。只可惜他去世早,要不然蜀汉的结局不会如此。诸葛亮最终也因为五次北伐积劳成疾,最终病逝五丈原。可以说诸葛亮的一生是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”,诸葛亮去世后,蜀汉没有了真正可靠的人,最后也就只能一步步走向灭亡。

“拜登想让我们三国牵制中国, 但能保证我们各自的利益吗?”|文化纵横

2022年5月23日,拜登在东京宣布启动印太经济框架(IPEF),表示已有13国参与这一由美国主导的新倡议。有外媒评论指出,“对华竞争”是拜登亚洲之行的主线,IPEF虽以经济之名鼓励地区经济体引入替代产业链,与中国市场脱钩,但日韩民众抗议也意味着,美国的“排他性”举措将胁迫盟国选边站,不利于区域安全。

本文指出,与以往美国单一推进的战略及路径不同,“印太战略”既然是和印、日、澳分工协同推进,也就存在不同的逻辑和利益考虑,这其中的冲突,将影响这一战略的运行和持续性。作者分别从日、印、澳的战略视角出发,指出印、日、澳与美国直露的战略企图不同,其底线是不与中国进行直接战略对抗。日本的目标是避免受到中国的优先反制;印度担心背上战略包袱,所以尚未完全倒向美国,成为其附庸;澳大利亚作为影响有限的中等国家,在美国反华行动中冲在最前,但已利益受损。作者指出,鉴于盟国不选边站的政治诉求,美国正采用“切香肠”方式胁迫印日澳及东盟形成战略合力、公开孤立中国。目前,该战略已在局部范围内取得某些乱中取栗的效果,一定程度上窄化中国战略回旋空间。但盟国对美国的不满也在积累,这将影响印太战略的可持续性。

中华上下五千年,名将辈出,各领风骚。若驱驰穷荒、纵横绝域,威震殊俗的绝世名将,可称民族英雄,以下十人,当仁不让,实至名归。

1.苏定方(转战四方,纵横万里。前后灭三国,皆生摛其主。)

2.李靖(灭东突厥、平吐谷浑,肃清沙漠)

3.李勣(击薛延陀、破东突厥、灭高句丽)

4.卫青(奇袭龙城,收复河朔、河套,漠南无王庭)

5.左宗棠(收复新疆,一战成名。功在当世,泽流后代)

6.霍去病(河西漠北,所向披靡。饮马瀚海、封狼居胥)

7.戚继光(血战歼倭、壮猷御胡,威震寰宇)

8.张义潮(驱逐吐蕃、收复河西十郡,百年左衽,复为冠裳)

.9.班超(以夷制夷,收复西域,威震万里)

10.段颊(驱驰穷荒,百战灭羌,功烈独昭)

以上十人(汉朝4人,唐朝4人。明朝、清朝各1人)一家之言,谢谢指正!!!

法美罕见外交危机背后: 马克龙原本另有所图|文化纵横

2021年9月15日,美英澳三国首脑宣布成立三边安全倡议,该倡议成立后第一个措施就是英美支持澳大利亚获得核潜艇,与此同时,澳大利亚撕毁与法国此前签订的600亿美元的潜艇合同。对于此项决定,法国前驻美大使在推特高呼法国遭到英美盟友的一记“背刺”。17日,马克龙宣布召回驻美和驻澳大使,法美外交危机升级。

本文回顾第五共和国以来的法美关系,指出法国经历了从否定美国到向美看齐的转变。经典戴高乐主义强调独立务实的外交政策,在这一时期,法国发展了核打击能力,并在北约、对华关系、越南战争、巴以冲突、美元霸权等问题上,与美国唱反调,奉行独立外交和不站队主义,倡导多极世界愿景。而2009年以来所谓的“新戴高乐主义”则主张弥补、修复和提升法美关系,在战略、安全、贸易和重大国际问题上日益向美国看齐。这种“新戴高乐主义”与经典的戴高乐主义貌合神离,其实质是倡导西欧与北美政治、经济、军事防卫等议题上深度合作的大西洋主义。

大西洋主义预设美国全球霸权诉求和法国国家利益的趋同性,本次法国遭遇澳英美联手“背刺”的事件表明,此种利益趋同值得怀疑。马克龙是如何步入大西洋主义外交困局的?本文或许能为读者思考这一问题提供历史视野。

法美罕见外交危机背后:马克龙原本另有所图|文化纵横

逛三国,云西游,尽做红楼梦读四书,讲东周,善念山海经

独孤居里WM

本文纵横三国(重生之纵横三国)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标签: